过去20年,中国零售业因抓住了互联网崛起的浪潮,在全球电商领域一举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力量,随着中国消费的崛起以及疫情的催化,跨境电商乘风而起,一路高歌野蛮生长。
而高速增长的背后,竞争与挑战也接踵而至,越来越多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品牌官网渠道,与相辅相成的时代宣告结束。在这个时间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电商领域的全球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
01品牌意识越来越强
根据中国去年的一项卖家调研显示:
亚马逊上的中国卖家在品牌打造和出口跨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上已经显著提升,93%的中国卖家表示在亚马逊全球站点上建立品牌非常重要,75%的中国卖家对在亚马逊上创建和提升品牌很有信心。
与此同时,过去四年在亚马逊上完成品牌注册的中国卖家数量增长了40倍。2021年中国卖家从入驻亚马逊到完成品牌注册的时间平均缩短了40%。
并且,中国卖家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多站点布局,14%亚马逊上的中国品牌已经在超过5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注册。
图源:亚马逊全球开店
可以看到,中国卖家对于品牌打造和出口跨境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视。随着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进入“品牌出海”的新阶段,跨境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成为中国品牌出海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具体操作上,卖家在亚马逊完成品牌注册(Brand Registry)后,亚马逊会利用品牌提供的信息,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前,主动监测、识别和移除潜在的不良商品信息。
还可以选择加入Transparency、为商品获得独一无二的Transparency代码,防止假冒。
02如何做好品牌
品牌想要发展就离不开广告,如今随着出海的品牌越来越多,广告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
亚马逊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3亿活跃用户,其中包括超过2亿Prime会员,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一直以来都被中国商家和品牌视为最大的目标。
Statista根据一项针对广告投放者的调查显示,业务在全球数字广告中的市场份额,将从2020年的8%增长至2026年的13%。
2021年亚马逊的广告销售收入为312亿美元,比YouTube高出约20亿美元,几乎是Snap公司总收入的8倍,到2026年预计将增至850亿美元以上。
广告价格的持续走高也让广大卖家十分头痛,非盈利组织地方自立研究所(Local Self-Reliance)的联合创始人Stacy Mitchell说道。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他们在平台投放广告所需开支可能会增加到每年10万美元以上。
广告费用的上涨就意味着卖家的利润将被大幅压缩,卖家所需支出的平均广告费用占产品价格的30%,甚至更多。更惨的是,很多卖家给广告投了很多钱,却迟迟没有反响。
品牌数四年增长40倍!中国卖家走向品牌出海
对于卖家而言,打造一个品牌最开始一定要熟悉当地的政策。受政治、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个国家对本国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内容、保护力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且其权利的保护范围也仅在该国有效。
不能深度了解本土的民风民俗,对于目标人群以及品牌传播便会是很大的阻碍。只有熟悉了这些,才可以开展后续的选品、市场定位、广告传播等等。
再者,就是等社交玩法,以及KOL、KOC等资源。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本质其实就是打造,通过事件的传播,产生裂变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口碑。
然后通过关键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可以理解为网红、博主的种草),帮品牌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将流量进行私域转化,沉淀与强化品牌价值,提升用户的复购率,从整个链路上形成闭环。
03是新的风口吗
以往人们想要实现品牌出海的首先想的就是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但在当下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做品牌更是难上加难。
在历经了去年的封号潮之后,自主品牌跨境卖家和独立站SHEIN的突围,给了国内卖家新的希望。
中国跨境电商独立站销售额从2016年的0.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0.8万亿元,伴随疫情爆发带动线上消费,许多跨境电商企业初具规模,累积了较强的产品能力、供应链能力以及一定的独立站运营经验。
品牌数四年增长40倍!中国卖家走向品牌出海
,并且在持续降低自己对亚马逊的渠道依赖;SHEIN更不必说,已成为美国市场排名第二的购物App。
独立站是卖家自己建立,规则也可以自己定义,再也没有被封号的苦恼,侧重打造品牌,注重用户体验,相比于受亚马逊规则的约束与高昂的平台费,听起来很好。
但是,独立站难的是后续流量的获取,用户的运营以及转化。没有亚马逊的流量作为基础,独立站卖家只能通过在Google和Facebook上投放广告给网站导流,而这些远不及电商平台所拥有的流量。
并且,选品策略也与亚马逊完全不同,亚马逊背靠平台有很多工具可以供卖家去做选品调研吗,所以对于卖家而言后续选品也是一大难题。
总而言之,发展品牌是实现二次增长的必要条件,至于卖家是选择独立站还是电商平台,还是要针对自己的情况谨慎选择。
以上是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品牌数四年增长40倍!中国卖家走向品牌出海。”
(文章来源 | 公众号 跨境前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