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就是一个伪命题,传统行业需要创业,难道跨境电商不需要创新吗?肯定都需要创新,任何行业或者任何商业模式,都是随着时代改变去改变的,产品要创新,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等等。看《创新的5种可能性:没有创新的企业,都是“套利”》有感而发:
创新和利润!
如果一个户外出行的滑板车,成本是100欧元。销售价是300欧,抛开一些物流,平台费用,以及运营等等。还有100欧元的利润空间。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是,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可能就不是了。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看到你把100欧的产品在亚马逊卖到300欧或者更高,加上疫情加剧了户外出行产品的需求。大家都会觉得这个行业的钱特别好赚,都来加入这个市场。连给你发货的物流服务商都来加入这个市场,连选品都不用考虑了。而且还在物流成本上比你有优势,你拿什么跟别人竞争。
最后就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彼此打价格战,从可以卖到400欧以上的产品,到了300欧,200欧,199欧....
所以你明白了吗?你之前赚的都不是“利润”,而是“红利”。靠着敏锐的嗅觉赚到红利期的所谓的利润。
在洗牌后,还剩下了30欧元的利润。 这应该算是利润了吧,其实还不是,有人把它叫“社会工资”,就是那些最苦最累的活被你干了。这是社会发给你的幸苦费而已!
如何把产品标准化或者差异化,提高效益。来降低生产成本。有人理解为这是效益创新。
之前跟一个做电动滑板车的老板聊天,他说他今年没有在竖杆电池滑板车的研发。而是更多的放在踏板底部,虽然有接触到这个产品,但是对于产品的理解肯定还是没有到他那么专业,同样是一样的产品。但是不同的设计理念出来后,产品的退货率差太多了。有的高于百分之三十,而有的控制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那利润又是来自哪里呢?
所以在最后的充分竞争中,还是很难有利润。那该怎么办?这里面就有个构建企业护城河的概念。这是巴菲特提出来的。分为四个部分:无形资产、成本优势、网络效应、迁移成本。
交易成本环节中的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只要有交易,交易过程中就一定会有摩擦和损耗,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会产生交易成本。
在跨境电商平台购物也是一样的,从客户有需求开始,到最终付款购买产品,整个过程中都包含了交易成本,整个过程又被分为购物前,购物中,购物后。购物前是先搜索产品关键词,然后对比产品,购物中又会涉及到产品协商的成本。最后终于下单了,你认为已经结束了吗,其实还没有,对于一些高货值的产品,用户在使用后,还会涉及到退货,那就是购买后的售后成本。你都要将这些要素考虑进去。
在那一个环节去创新。都是巨大商业机会。就拿售后成本来说,之前接触卖手机的跨境电商大卖,他们是怎么做产品的售后服务呢。这里面有工贸一体的工厂,也有行业投影机的跨境翘楚,年销售额都过十亿。产品客单价都很高,一个在波兰有派专门的工程师驻点。一个是美国有招聘本土的员工解决产品售后问题。在产品竞争力上比很多卖家已经超越了很多了。这应该是很多中型跨境企业应该去思考的地方。特别是针对功能性比较强货值高价值的产品。
产品创新: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没用过这个玩意,反正我是用过的,那个电池真心不耐用,五号的电池用几次就没电了,说实话一点不好用,不过在中国很多的农村估计还能买的到。在欧美户外灯产品已经迭代了很多次,但是总体趋势是怎么样的呢:
功能性越来越简单,满足用户需求的成本越来越低,以前满足这个用户需求可能支付成本费用可能要50美金,现在只有9.99美金就好了。可以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和交易成本。
你看抖音那些做户外直播的,不仅便宜,还好用,还不用充电,白天太阳能充电,晚上用来做直播。那个灯光还是很刺眼的那种,真是验证了那句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资本创新:
前几天跟一个福建的卖家聊天,你也可以理解他是做跨境电商的,也可以理解为他是投资跨境电商卖家的,只是这种投资行为跟我们见到的名企靠着漂亮的流水吸引资本的投入还不一样,他们投的都是那些规模不大,但是靠精品运营的小型卖家,他们投的是。物流成本和货物成本投资方来做,把控好风控,然后大家一起分红。不管是小资本,还是大资本。总有一种创新在颠覆你的认知。是野蛮生产也好,是存在即是合理也罢。创新本身就是需要一股勇气和魄力!
最后用大师话做个结尾,著名营销大师科勒说过这样的话:
人们真的是需要一个电钻吗?
人们需要的不是电钻,人们需要的是墙上有个洞。
人们需要的不是墙上有个洞,而是想把漂亮的照片挂在墙上。
人们需要的不是把照片挂在墙上,而是想要随时能回忆起美好生活。
人们需要的也不是回忆起美好的生活,而是回忆美好生活时所带来的多巴胺。
来源:他叫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