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中午的央视新闻报道了公民个人身份信息被部分跨境通关和物流企业盗用的现象。央视记者亲自走访深圳、广州等地,卧底调查保税区跨境通关企业、物流企业,完整还原了整个进口跨境电商通关环节的刷单过程。
进口跨境电商通关环节被曝出物流刷单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了。部分跨境通关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屡屡铤而走险的背后,除了利益诱惑的驱使之外,又折射出了哪些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呢?
1保税区遍地开花
目前经国家批准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包括杭州、天津、上海、重庆、合肥、郑州、广州、成都、大连、宁波、青岛、深圳、苏州、福州、平潭共15个城市。
每个城市都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保税区面积不断扩大,各类快件、邮政通关口岸迅速扩容。在跨境进口电商发展的初期,保税区的仓储资源曾一度水涨船高,如今这一局面正在形成巨大的反差。
随着2016年4月8日,我国对进口跨境电商零售商品实施新的税收政策,上调了行邮税税率的同时,新推出了11.9%的跨境电商综合税。这就使得通过保税区备货或者通关的成本大幅上涨,不少保税区内的物流和通关企业业务量骤减。
图片来源:网络
一面是更多的城市在陆续加入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阵营,各类保税和通关场地的不断扩容;另一面却是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在保税区内租赁了仓库的跨境物流和通关企业面临吃不饱的现实窘境。
2进口电商烧钱大战
三年前进口跨境电商的概念炙手可热。市面上拿到了融资的进口跨境电商平台少说也有数十家。各大电商平台为了争夺流量,做大销售额,各种补贴烧钱大战愈演愈烈。
比如进口电商的热销品类“花王纸尿裤”。“6.18大促”的时候,京东自营、天猫自营、网易考拉都在搞价格战。纸尿裤最低卖到60多元一包,这个价格连CIF(到港价)成本都不到。
大量的中小电商平台被迫卷入了烧钱做营业额的模式。做几个亿的生意除去税收成本和引流成本,不但没钱赚,还得倒贴。最终能够留下来的只有类似于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一大批进口跨境电商平台在烧钱大战中迅速阵亡,行业洗牌完成之后,只剩下了几家巨头电商企业。全国数十个保税区和成百上千家跨境物流和通关企业,最终只能围着这几家电商巨头企业打转。
3跨境通关物流企业面临转型
进口跨境电商市场寡头竞争格局的形成,传递到整个跨境服务链条的通关和物流环节,导致了跨境进口通关和物流企业的大面积洗牌,大部分企业被迫面临业务转型。
国内几家大的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进口跨境市场的主力军。这几家电商平台目前在每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几乎都有布局,而且都是直接和地方政府、自贸区、保税区等主管部门直接对接。中小型的跨境通关或者物流企业几乎无缘此类业务。
许多的通关以及物流企业,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在仓储租赁以及系统研发对接方面。不少企业在尚未收回投入成本的同时,当下就得面临业务模式的转型,多多少少都有些不舍。
图片来源:网络
盗用公民个人海淘额度,以及通过物流快递信息造假,从公民个人隐私保护层面来说,肯定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还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许多的跨境通关以及物流企业正在迎来一个行业规范洗礼的阵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