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欧美市场是国内电商企业的主要关注点和重点投入和拓展的区域。但是2018全球经济增长疲软, 欧美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以及“中美”贸易战大背景下,跨境电商企业在动荡和担忧中渡过了相当不安的一年。
进入到2019年,对欧美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集中爆发。体量大的跨境电商企业实力强,抗风险能力高,硬抗一波没有问题。实力弱的跨境电商企业要想继续扎根欧美市场,只能强忍高风险的寒风,期待这一轮风波赶紧过去。
那么对跨境电商来说,除了硬抗就没有应对高风险的办法了吗?
快速崛起的东南亚市场
2018年,中国经济很冷,东南亚市场却是全球经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柬埔寨、越南和缅甸的经济增长率为7.3%、7.08%和6.7%,均排在世界前列。
根据谷歌和淡马锡来联合发布的2018年东南亚电商市场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三年里该地区电子商务复合年增长率超过了62%,预计2018年底东南亚网络经济将达到720亿美元,到2025年整个互联网经济的规模将达到2400亿美元,其中电子商务将超过1000亿美元。
全球投资者和分析师普遍看好东南亚市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东南亚国家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呈现"基数大、增长快、年轻化"的特点。目前,东南亚人口数量超过6.5亿人,其中超过70%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充满接受新事物的活力,积极拥抱互联网,乐于接受”网购”这种新的购物方式,成为互联网经济中最活跃的群体。
如今的东南亚有3.5亿名互联网用户,超过90%的人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并且自2015年起,每个月增加的新用户超过300万名。这无疑为东南亚的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当稳定的发展动力。相关报道指出,东南亚地区网络数据流量的价格在过去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下降了接近50%,意味着用户将会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网络上,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的发展。
目前,电子商务在东南亚整体零售行业销售总额中的占比仍比较低,仅有2%-3%,而中国和美国这一数据指标分别是20%和10%。预计,到2025年,这一指标会达到8%左右。
国内巨头的布局
过去十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及快递物流发展的黄金十年,造就了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巨头以及顺丰、申通这样的物流先锋。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前进的瓶颈期,难有大的作为,电商物流巨头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被视为”电子商务蓝海”的东南亚。
先行一步的阿里
早在2013年9月,阿里成立新加坡淘宝,作为切入点试水东南亚电商市场。
2014年,阿里入股新加坡邮政,借助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仓储配送资源,完成淘宝和天猫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周转,特别是亚太地区的业务。
2016年4月,收购东南亚最大电商平台Lazada,强势进入东南亚电商市场。
2017年8月,投资印尼最大电商平台Tokopedia。
2018年,安排自己的高管进入Lazada。
在东南亚扩张其电子商务板块的同时,阿里也全力推进自己的在线金融、云服务等业务。
紧随其后的顺丰
电子商务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崛起,顺丰也加紧布局东南亚物流市场。
2013年10月,顺丰开通中国至泰国的跨境配送专线。
2016年8月,顺丰开通中国至缅甸的国际标准快递业务。
2017年4月,顺丰泰国分公司及曼谷分部正式投入运营,顺丰的网点开始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四大东盟主要国家
2018年9月6日,港交所上市企业金源米业附属公司拟与顺丰控股子公司组建合营公司,以在越南提供当地及国际物流仓储服务。
顺丰控股于3月1日战略投资缅甸物流公司KOSPALimited,正式进入缅甸市场。
当然东南亚地区的中国玩家不仅仅只有阿里和丰顺,其它如京东、圆通、百世等都在快速布局这个市场,激烈地竞争充分彰显了这个市场的诱惑力。
搭乘巨头的顺风车
阿里、顺丰这样的平台已经把船搭好了,作为跨境电商的你只需要带上东西上船,到岸之后把货物放在岸边即可。借助于阿里、顺丰等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跨境商家可以快速地切入东南亚市场,率先建立起产品和圈子优势。东南亚市场地域上离中国近,物流成本低,文化习俗相对而言也比较近,商家很容易融入当地市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快速上升的市场,就像十年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刚起步的时候一样。中国跨境电商玩家在这个时候入场正逢其时,不仅获得了持续成长的机会,还能够分担欧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或许这就是小米创始人雷军所说的能把猪都吹起来的风口。
(以上图片取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