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Statista的数据,2021年美国电商规模将突破4692亿美元,相较于2020年的4316亿美元有较大增幅。2021年第三季度,电商业务在美国零售总额中占到13%,略低于2020年第二季度15.7%,比起数据研究机构给出的冰冷数据,肉眼可见的购物习惯的转变,使得“网购自疫情以来被时代固定”等言论更具说服力。Earnest Research发现,在2020年初,网购占到美国民众食杂支出的15%,2021年11月也继续维持该水平。根据Dan Frommer发布的年度消费者趋势报告,60%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网购,而在2020年11月,仅为45%。
来自供应链、通货膨胀的挑战
如果能有一个成语概括2021年的跨境电商的槽点,那一定是“四大皆空”。原材料匮乏、劳动力短缺、港口物流周转不灵、常年等待补货的listing,各中环节在结果和原因之间“角色互换”。供应链瓶颈一再加剧大宗商品涨价的压力,而通货膨胀又反过来使得供应链矛盾得不到缓解。据悉,综上问题的叠加,创下1982年以来商品涨价的最大增幅,而这些负面影响,给品牌和零售商都带来不少新挑战,他们不得不削减折扣、减少促销活动,或者采用缩小包装、以同等价格销售“轻装版”同类产品的方式,“转嫁”生存压力。缺货对品牌和零售商的消极影响不仅体现在销售环节,还有膨胀的营销成本。Profitero的一项研究表明,只缺货一天,卖家也得3-4天的时间才能恢复原先在亚马逊搜索结果中的位置,至于沃尔玛,周期最少是5天。
经济学家预计,供应链和通货膨胀的问题将持续到2022年,从零售商到卖家必须为这种新常态做好准备。首先是选品思维的转变,如今的供需的重要性已经倒置,目前市场的泛需求已经无法逐一得到满足,或者说满足起来只会让卖方入不敷出。灵活地将现有货源转运到有迫切需求的地区,实现当即变现,是当下转型的路子之一。另外,从供应端切入引领市场需求也是实现思维转变、从缺货现状中解脱的有效途径。
拥抱“新商业模式”
30年前,家庭购物撑起居家人士购物的半边天,时过境迁,已经改名换姓唤做“直播购物”。包括亚马逊、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的购物平台以及社媒平台都纷纷开发直播购物功能,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走红国内市场的消费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境外人士的欢迎,大把的投资也青睐于此。亚马逊在Prime Day、Black Friday活动中加入直播版块,沃尔玛在TikTok、Twitter办起直播活动,甚至杂货连锁品牌Albertsons也开始为网民直播做饭,“顺带”卖货。
据悉,品牌将继续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Instagram、Snapchat、TikTok和Twitch等社媒平台,使之成为其商业版图更大的组成部分。Sour Patch Kids与Twitch合作推出限量版,最终在上架第一天就卖光全部库存。“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Mondelez全球媒体战略与规划总监Jennifer Brain-Mennes在10月的Commerce Live说道,“这种新消费模式不仅将企业更好得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从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收入”。
伴随模式进益的,还有发货周期。从原先的两天内发货,到翌日发货,再到如今的半小时内发货。消费者变得耐心不再。GoPuff、Instacart等初创公司将速达带进主流视野,在疫情的推波助澜之下发展迅速。零售巨鳄如塔吉特也已经推出名为Shipt的类似服务,且已经初获成效,沃尔玛的GoLocal也正在快马加鞭完善快件速达服务。
收购商“参战”
英国咨询公司Hahnbeck发现,约80家聚合商已经筹集了超115亿美元的资金。收购公司正把这些小品牌集合、进化成“挣钱机器”,颠覆消费包装商品(CPG)行业。这些收购商从沃尔玛、Wayfair等公司挖来数字营销和市场分析大拿,促进整合后的品牌“上道”。据悉,其中已有不少成功取代其他品牌在亚马逊搜索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
收购商的崛起是对CPG品牌的一个重要威胁。Profitero在其2021年电商组织基准报告中写道,仅17%的受访品牌认为公司在电商业务的组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与Profitero 2019年的研究数据持平。同时,约71%认为竞争力不过只跟上竞品持平。一个品牌为保持2021年水准的投入将会是初始投资的至少2倍。2022年。品牌需要确保支出和资源分配到正确的位置,否则将会被“进化”后的势力踩在脚下。
第三方卖家平台的增长
根据Digital Commerce 360的数据,2020年线上购物在全球电商市场的占有率为62.5%,高于前一年的60.1%。亚马逊、eBay和Facebook的第三方卖家市场规模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