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133届广交会:东南亚、印度设厂“规矩”多,中国产业链短期不会大规模脱钩

跨境头条 2年前 (2023) iow
13.3K 0 0

编者按:4月15日,133届线下广交会正式拉开了序幕,作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雨果跨境编辑部小分队亲赴现场实探本届广交会,窥探中国外贸新变化、新趋势,并获取海外采购商一手采购需求及信息。 进入雨果跨境广交会专题报道

疫情三年后,在享有“中国第一展”之誉的广交会上,阔别已久的外贸企业和采购商在这里握手拥抱,谈订单、看产品,同时,透过广交会这扇窗也看见了变化的市场与人。展会期间,多数企业对欧美市场依然展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其中很大一部分企业或已打算通过海外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本土化举措,绕开关税影响,打开市场局面。

外贸企业赴海外投资建厂是否理性,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又该怎样抢抓潜在的机遇?带着这些疑问,雨果跨境走访本届广交会现场的参展企业“体感”最为直接。

迁徙:关税压力影响美国客商下单,国际贸易环境改变加速产业链外迁

“好久不见!”时隔7届广交会后,再次碰面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刘健婷,我们都激动不已。作为资深“老广交”,刘健婷发现,今年的采购商会带着更加具体的需求和方案走进会场,相比往年,他们似乎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格外高,一旦产品价格稍高,采购商的热情就会迅速下降,有的美国采购商前来咨询,会把“有在东南亚设厂”作为下单的必要条件,关税压力之下,美国客商达成意向订单明显减少。这是疫情三年后,企业与海外客商面对面时发现的新变化,在灯饰、家电等展区,这一现象同样存在。

直击133届广交会:东南亚、印度设厂“规矩”多,中国产业链短期不会大规模脱钩

(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刘健婷与雨果编辑)

杭州雷波灯饰有限公司经理王闪雷告诉雨果跨境:“美国客户的要求是简单明了的,就是要找愿意工厂搬迁到东南亚的企业,谁愿意搬,订单就给谁。”

直击133届广交会:东南亚、印度设厂“规矩”多,中国产业链短期不会大规模脱钩

近两年,“产业链外迁”早已不是行业新词,迁移的背后亦有一系列复杂的成因。在本届广交会上,不同的参展企业给出了基于自身视角的最新解读,大致可被归为以下几点:

向内看:暴涨的各类经营成本迫使工厂转向更“草莽”的海外。一方面,人力支出不断上涨,东南亚多国的工人月薪普遍未超过3000元,而珠三角地区则要达到5000-7000元。一个千人规模的工厂,每个工人的成本少5000元,其中能多出的利润自是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工厂二房东的生意在珠三角遍地开花,上涨的租金成本让工厂难以为继,而这在柬埔寨,其近乎“白菜价”的地租另众多外贸工厂为之心动。

向外看:东南亚多国为了招商引资大开国门。以越南为例,第三方咨询机构安永2021年发布的《东盟投资指南》显示,企业的投资项目在数年内或整个投资期内可享受10%-17%不等的优惠税率,还能享受最高四年的免税期和最高九年的减半征收期(“四免九减半”)。加之,东南亚这些年通过改革开放,使得营商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以及东南亚和中国进入了RCEP共享政策红利后,也使得中国失去了早前独有的关税低的优势。

另外,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美国不断加压对华芯片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链制裁措施,一些对地缘政治和全球产业链高度敏感的国内制造业产业链也加快了海外布局,尽量在战略上实现对冲风险、稳产保供。

在上述这些诸多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之下,悄然加速了产业链外迁这一过程。

阻力:不明所以的“规矩”成企业海外设厂“拦路虎”,摸不清门道而迷失其中

外贸工厂外迁是一系列正负因素叠加后的决定。多家参展企业认为,搬迁工厂固然有诸多便利,但同样意味着要在陌生的异国土地上重新建立一整套系统。前期资金投入、设备迁移的成本、配套的产业集群、员工培训、适应环境、应对无数复杂而具体的问题等,同样倍感压力。

广明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燕南对于走出国门格外谨慎。其在本届广交会上参展产品涵盖了包括感控消杀、医疗健康、高端制造、养殖业、现代设施农业以及环保等六大领域的专业光源部件,这在东南亚大多都是组装的生意,主要原材料还需从中国发货,运输极其繁琐。

直击133届广交会:东南亚、印度设厂“规矩”多,中国产业链短期不会大规模脱钩

(广明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燕南与雨果编辑)

在电子消费品展区,扎根电子消费品行业几十年的深圳鸿晟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良也有同样的感触:“公司外贸份额占总营业额约50%,清晰算了一笔账后发现,如果要设厂,企业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额外资金;而一件产品出口到美国,虽然从中国出货需要加关税,但算上供应链、劳动效能的总成本,中国制造其实还是最划算。”

直击133届广交会:东南亚、印度设厂“规矩”多,中国产业链短期不会大规模脱钩

(鸿晟达光电展位上摆满了各种尺寸不一、横竖放置各异的平板电脑)

早前,他也曾到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地实地考察,但都草草收场。据其透露,东南亚市场对于外来者都需要遵守一套“规矩”,一旦企业出货量稍有好转,那么随之而来的税务、工商等执法部门都会上门“拜访”,有的同行甚至还遇到仓库被封,需要交一定解封费等种种烦事。诸如此类现象,在印度设厂的中国企业也同样遇到,因摸不清门道常常迷失其中。

近两年,张良的做法是,与越南当地的企业合作,由鸿晟达光电控股,提供技术和订单,由此一来,也就解决了海外客户要求拥有海外供应链的规定。

“显而易见,聪明的企业大多数不会彻底关停在中国的工厂,只是会缩小部分国内生产规模以维持生计。”南孚集团市场经理吴华明进一步补充道,“但不排除,产业从中国转向越南、印度等地仍是部分中小规模企业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尤其是贸易摩擦后,更加速了企业‘走出去’投资步伐。”

韧性:外企策略由“All in中国”向“中国+N”转变,短期内中国优势地位不可撼动

雨果跨境走访的几家参展企业都表达了同一种声音:合理的外迁是产业链自然升级的一个过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恒曾分析称,对于主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产业链外溢本身不是坏事。中国不断向东南亚输出技术和管理方式,这并不代表中国失去了原有的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而是反映出了更强的韧性和实力。现阶段,只要中国的产业能力仍是全球供应链中重要一环,产业链本身不可能移走,也不会大规模脱钩。

“准确的说,不能笼统的归为产业链转移,而是延伸。原来的‘孩子’还在,只是又生了一个。”一位不愿具名的参展商如此说道。

宁波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CEO朱秋城表示,中国外贸的基本面是没有问题的,韧性十足,2023年形势将会越来越好。不过朱秋城也认为,中国外贸拼规模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要靠产业链向高端转移,提升科技附加值来实现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2023年整个外贸情况的趋势预判,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健认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的外贸的企业,现在还是处于以拿订单维持生存的阶段,中小企业更显艰辛。而放眼全球市场,今年上半年总体的外贸增长会有一定下滑,通常每年上半年的增长都较为缓慢,而到了五一过后,整体的市场能够回暖,特别是海外的消费经历了疫情和市场动荡之后有一个消费爆发期。“外贸企业要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一旦找到新的渠道,这些拥有技术的企业就能够快速开拓市场”他说。

相关文章